南昌“无陪护病房”实现“专业照护+家属减负”双赢
南昌“无陪护病房”实现“专业照护+家属减负”双赢
南昌“无陪护病房”实现“专业照护+家属减负”双赢“爷爷,跟着呼吸机的节奏(jiézòu),呼气、吸气……”6月24日上午9时,在南昌市第一医院(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)九龙湖院区(以下简称“南昌市第一医院九龙湖院区”)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内,护士长卞来兰正在引导患者配合治疗。病床旁,家属熊(xióng)女士望着刚从抢救室(qiǎngjiùshì)出来的公公坦言:“老人现在(xiànzài)吃喝拉撒都需要专人照顾,我还要(háiyào)上班和照顾孩子,这几天只能请假(qǐngjià)来陪护,实在力不从心。”
熊(xióng)女士面临的困境,正随着南昌市多家医院推行的“免陪护(péihù)”服务(又称“无陪护”服务)得到缓解。这项服务如何运作?效果怎样?近日,记者(jìzhě)就此展开了走访。
南昌市第一医院的医疗护理员正在帮助(bāngzhù)患者喝水。
护理人员使用智能监测系统(xìtǒng)。
专业(zhuānyè)医疗护理员解患者家属“精力有限”之忧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部门印发《医院免(miǎn)陪照护服务(fúwù)试点工作方案》,自2025年6月起,各地将开展为期两年的(de)免陪照护服务试点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无陪护(péihù)病房”。所谓“无陪护”,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由经过规范化培训(péixùn)的医疗护理员承担,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家属“陪而不护”。该模式能为(néngwèi)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和部分护理服务。
6月24日,记者来到南昌市(nánchāngshì)第一医院九龙湖院区12楼的呼吸与(yǔ)危重症医学科病房,“无陪护病房”的门牌(ménpái)格外醒目。“我公公需要24小时看护,但我和丈夫都要上班,实在分身乏术。”为家里的患者选择“无陪护”服务的家属(jiāshǔ)熊(xióng)女士表示,起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体验后发现确实能减轻负担,“相比社会护工,医院的护理员持证上岗(shànggǎng),服务级别能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,更有保障且价格稳定”。
护士长卞来兰分享了(le)一个典型案例。2024年(nián),70多岁的陈先生(化姓)因发烧住院,其老伴独自照料。仅一天后,老伴因过度(guòdù)劳累突发高血压需(xū)住院治疗。陈先生情绪低落拒绝治疗,卞来兰耐心开导,承诺只要配合治疗,就每天安排他坐轮椅与(yǔ)老伴见面。在(zài)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,陈先生逐渐康复(kāngfù),每日与老伴的短暂相聚也成为治疗动力。远在外地的女儿得知后十分感动:“没想到父母在没有家人陪护的情况下能得到如此周到的照顾。”卞来兰回忆道:“后来她还特意送来锦旗向我们致谢(zhìxiè)。”
南昌市第一医院的“无陪护”探索始于2023年11月,率先在(zài)东湖院区呼吸与危重症(wēizhòngzhèng)医学科试点,2025年2月扩展至九龙湖院区。卞来兰坦言初期面临诸多挑战:“既(jì)要(yào)确保护理员专业水平,又要提高服务接受度。”为此,团队主动作为:试点前召开家属(jiāshǔ)沟通会征集意见;建立家属监督机制;要求护理员熟记患者习惯(xíguàn)与用药时间;提供免费陪检服务;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。
“我们与护理(hùlǐ)员是教学相长的关系。”卞来兰说,“他们在基础生活(shēnghuó)护理方面非常专业,能做到‘患者身上不脏、床上不脏’,这种专业精神(jīngshén)值得科室护士学习。”
医疗护理员与普通护工(hùgōng)有何区别?卞来兰强调其专业性:“护理员必须(bìxū)持证上岗。即使经过第三方机构培训,入院后仍需接受二次培训和(hé)考核。分配到科室后,还要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。我们每周检查护理质量(zhìliàng)(zhìliàng)并收集家属反馈。”目前该科室设30个“无陪护”床位,护理员负责清洁照护、进食与营养、排泄照护等全方位服务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2023年(nián)11月试点以来,科室未发生一例不良事件。卞来兰表示,下一步将(jiāng)加强护理员培训和质量控制,医院计划通过(tōngguò)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提升住院患者的安全性。
骨科同步试点“无陪护”智能(zhìnéng)监测系统
无独有偶,“无陪护”模式也在该院骨科成功实践(chénggōngshíjiàn)。九龙湖院区骨科自2023年11月试点以来(yǐlái),现有两名专职护理员,同样(tóngyàng)采用12小时日夜轮班制。“试点初期我们(wǒmen)也是摸着石头过河。骨科术后及康复患者对专业照护需求较大,现在我们科室已开放45张床位。”骨科副护士长吕晨介绍(jièshào)。
2023年12月,苏(sū)先生夫妇因雨天路滑同时(tóngshí)受伤(妻子右手腕(shǒuwàn)骨折,苏先生膝关节半月板旧疾复发)。了解到医院(yīyuàn)提供“无陪护”服务后,二人选择入住同一病房相互(xiānghù)陪伴。治疗期间,医护人员发现苏太太还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及肩袖损伤,内分泌科医生主动到病房为其进行饮食指导。
据了解,骨科除配备专业护理员外,还(hái)引入了智能(néng)监测(jiāncè)系统(xìtǒng)。该系统可(kě)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,当患者自行离床时会自动报警。同时,还配备紧急呼叫功能,护士和护理员能同步响应,确保患者安全。据统计,该院“无陪护”病房模式已服务患者9409人次,满意度达97.03%。
“从晨间洗漱、清洁护理到三餐服药、翻身照料,护理员(hùlǐyuán)都照顾得无微不至。”患者(huànzhě)杨先生经朋友推荐尝试该服务后表示,“实际(shíjì)体验超出预期”。
从业5年的骨科护理员刘女士说:“这份工作需要极大耐心,但每当看到(kàndào)经我照护(zhàohù)的患者康复出院,内心就充满成就感。”
微信群“直播”患者状态(zhuàngtài)让家属放心
“无陪护”模式正在南昌市(nánchāngshì)多家医院(yīyuàn)落地。记者了解到,除南昌市第一医院外,新建区人民医院、江西省(jiāngxīshěng)人民医院和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本月起也开始试点“无陪护”病房服务。
南昌市洪都中医院(zhōngyīyuàn)于今年6月17日在创伤二科病区率先开展“无陪护”病房试点工作。该试点病区共设50张病床,由第三方机构派驻12名统一着装的医疗(yīliáo)护理员,所有护理员均持有(chíyǒu)健康证(jiànkāngzhèng)及护理员培训合格证。
“上岗前,我们对12名护理员(hùlǐyuán)进行了为期一周的(de)集中培训。”该院护理部主任李润香介绍,“培训内容包括行为规范、生活护理、人文(rénwén)关怀等基础课程,还特别针对骨科病区开展了专项(zhuānxiàng)护理培训。”由于骨科病房手术患者(huànzhě)较多,护理员不仅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,还需掌握专业翻身技巧、病情(bìngqíng)观察方法,以及使用助步器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专业技能。
李润香透露,培训中还要求护理员(hùlǐyuán)学习(xuéxí)心理疏导技巧,以便及时(jíshí)察觉患者心理变化(biànhuà)。护理员每日通过微信群向家属“直播”患者状态,让家属安心。试点首周,已有8名患者选择“无陪护”模式。“我们将不断积累经验,待模式成熟后实现(shíxiàn)全院覆盖。对于需求较少的科室,计划设置‘无陪护专用病床’。”李润香表示。
来源:大江网江南都市报(dūshìbào)
“爷爷,跟着呼吸机的节奏(jiézòu),呼气、吸气……”6月24日上午9时,在南昌市第一医院(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)九龙湖院区(以下简称“南昌市第一医院九龙湖院区”)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内,护士长卞来兰正在引导患者配合治疗。病床旁,家属熊(xióng)女士望着刚从抢救室(qiǎngjiùshì)出来的公公坦言:“老人现在(xiànzài)吃喝拉撒都需要专人照顾,我还要(háiyào)上班和照顾孩子,这几天只能请假(qǐngjià)来陪护,实在力不从心。”
熊(xióng)女士面临的困境,正随着南昌市多家医院推行的“免陪护(péihù)”服务(又称“无陪护”服务)得到缓解。这项服务如何运作?效果怎样?近日,记者(jìzhě)就此展开了走访。
南昌市第一医院的医疗护理员正在帮助(bāngzhù)患者喝水。
护理人员使用智能监测系统(xìtǒng)。
专业(zhuānyè)医疗护理员解患者家属“精力有限”之忧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部门印发《医院免(miǎn)陪照护服务(fúwù)试点工作方案》,自2025年6月起,各地将开展为期两年的(de)免陪照护服务试点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无陪护(péihù)病房”。所谓“无陪护”,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由经过规范化培训(péixùn)的医疗护理员承担,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家属“陪而不护”。该模式能为(néngwèi)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和部分护理服务。
6月24日,记者来到南昌市(nánchāngshì)第一医院九龙湖院区12楼的呼吸与(yǔ)危重症医学科病房,“无陪护病房”的门牌(ménpái)格外醒目。“我公公需要24小时看护,但我和丈夫都要上班,实在分身乏术。”为家里的患者选择“无陪护”服务的家属(jiāshǔ)熊(xióng)女士表示,起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体验后发现确实能减轻负担,“相比社会护工,医院的护理员持证上岗(shànggǎng),服务级别能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,更有保障且价格稳定”。
护士长卞来兰分享了(le)一个典型案例。2024年(nián),70多岁的陈先生(化姓)因发烧住院,其老伴独自照料。仅一天后,老伴因过度(guòdù)劳累突发高血压需(xū)住院治疗。陈先生情绪低落拒绝治疗,卞来兰耐心开导,承诺只要配合治疗,就每天安排他坐轮椅与(yǔ)老伴见面。在(zài)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,陈先生逐渐康复(kāngfù),每日与老伴的短暂相聚也成为治疗动力。远在外地的女儿得知后十分感动:“没想到父母在没有家人陪护的情况下能得到如此周到的照顾。”卞来兰回忆道:“后来她还特意送来锦旗向我们致谢(zhìxiè)。”
南昌市第一医院的“无陪护”探索始于2023年11月,率先在(zài)东湖院区呼吸与危重症(wēizhòngzhèng)医学科试点,2025年2月扩展至九龙湖院区。卞来兰坦言初期面临诸多挑战:“既(jì)要(yào)确保护理员专业水平,又要提高服务接受度。”为此,团队主动作为:试点前召开家属(jiāshǔ)沟通会征集意见;建立家属监督机制;要求护理员熟记患者习惯(xíguàn)与用药时间;提供免费陪检服务;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。
“我们与护理(hùlǐ)员是教学相长的关系。”卞来兰说,“他们在基础生活(shēnghuó)护理方面非常专业,能做到‘患者身上不脏、床上不脏’,这种专业精神(jīngshén)值得科室护士学习。”
医疗护理员与普通护工(hùgōng)有何区别?卞来兰强调其专业性:“护理员必须(bìxū)持证上岗。即使经过第三方机构培训,入院后仍需接受二次培训和(hé)考核。分配到科室后,还要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。我们每周检查护理质量(zhìliàng)(zhìliàng)并收集家属反馈。”目前该科室设30个“无陪护”床位,护理员负责清洁照护、进食与营养、排泄照护等全方位服务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2023年(nián)11月试点以来,科室未发生一例不良事件。卞来兰表示,下一步将(jiāng)加强护理员培训和质量控制,医院计划通过(tōngguò)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提升住院患者的安全性。
骨科同步试点“无陪护”智能(zhìnéng)监测系统
无独有偶,“无陪护”模式也在该院骨科成功实践(chénggōngshíjiàn)。九龙湖院区骨科自2023年11月试点以来(yǐlái),现有两名专职护理员,同样(tóngyàng)采用12小时日夜轮班制。“试点初期我们(wǒmen)也是摸着石头过河。骨科术后及康复患者对专业照护需求较大,现在我们科室已开放45张床位。”骨科副护士长吕晨介绍(jièshào)。
2023年12月,苏(sū)先生夫妇因雨天路滑同时(tóngshí)受伤(妻子右手腕(shǒuwàn)骨折,苏先生膝关节半月板旧疾复发)。了解到医院(yīyuàn)提供“无陪护”服务后,二人选择入住同一病房相互(xiānghù)陪伴。治疗期间,医护人员发现苏太太还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及肩袖损伤,内分泌科医生主动到病房为其进行饮食指导。
据了解,骨科除配备专业护理员外,还(hái)引入了智能(néng)监测(jiāncè)系统(xìtǒng)。该系统可(kě)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,当患者自行离床时会自动报警。同时,还配备紧急呼叫功能,护士和护理员能同步响应,确保患者安全。据统计,该院“无陪护”病房模式已服务患者9409人次,满意度达97.03%。
“从晨间洗漱、清洁护理到三餐服药、翻身照料,护理员(hùlǐyuán)都照顾得无微不至。”患者(huànzhě)杨先生经朋友推荐尝试该服务后表示,“实际(shíjì)体验超出预期”。
从业5年的骨科护理员刘女士说:“这份工作需要极大耐心,但每当看到(kàndào)经我照护(zhàohù)的患者康复出院,内心就充满成就感。”
微信群“直播”患者状态(zhuàngtài)让家属放心
“无陪护”模式正在南昌市(nánchāngshì)多家医院(yīyuàn)落地。记者了解到,除南昌市第一医院外,新建区人民医院、江西省(jiāngxīshěng)人民医院和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本月起也开始试点“无陪护”病房服务。
南昌市洪都中医院(zhōngyīyuàn)于今年6月17日在创伤二科病区率先开展“无陪护”病房试点工作。该试点病区共设50张病床,由第三方机构派驻12名统一着装的医疗(yīliáo)护理员,所有护理员均持有(chíyǒu)健康证(jiànkāngzhèng)及护理员培训合格证。
“上岗前,我们对12名护理员(hùlǐyuán)进行了为期一周的(de)集中培训。”该院护理部主任李润香介绍,“培训内容包括行为规范、生活护理、人文(rénwén)关怀等基础课程,还特别针对骨科病区开展了专项(zhuānxiàng)护理培训。”由于骨科病房手术患者(huànzhě)较多,护理员不仅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,还需掌握专业翻身技巧、病情(bìngqíng)观察方法,以及使用助步器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专业技能。
李润香透露,培训中还要求护理员(hùlǐyuán)学习(xuéxí)心理疏导技巧,以便及时(jíshí)察觉患者心理变化(biànhuà)。护理员每日通过微信群向家属“直播”患者状态,让家属安心。试点首周,已有8名患者选择“无陪护”模式。“我们将不断积累经验,待模式成熟后实现(shíxiàn)全院覆盖。对于需求较少的科室,计划设置‘无陪护专用病床’。”李润香表示。
来源:大江网江南都市报(dūshìbào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